一、做唢呐碗的工具?
压制机,切割机,砂轮机等这些工具
唢呐碗是唢呐的扩音器,是唢呐制作中难度最大的一个工序。制作它先要用铁圆规在厚度0.6毫米的铜片上画出一个直径为130厘米的圆,剪出后放置在胎转机上在中心打一个直径0.8毫米的小孔。
接着在压制机上用抹上机油的铁棍挤压初步成型。之后还要将唢呐碗在退火炉上三次退火四次压型。
唢呐碗成型后,用切割机将唢呐碗边多余的部分切掉,同时用卷边机将唢呐碗的碗边卷起。在唢呐碗小头处装上一个铜箍,用盐酸溶液稍稍浸湿后,用液化气火焰枪粘合缝隙。
接着将唢呐碗放置到压型机上切去唢呐碗上端多余的地方,再将切口与铜箍接缝处放置到砂轮机上打磨片刻,这样一个上端直径25.5毫米,下端直径121毫米,高85厘米的唢呐碗就做好了。最后还要把唢呐碗进行电镀美化处理,再和其他部件组合到一起,一个完整的唢呐就制作完成了。
二、做机床销售好吗?
做机床销售还是有前途比较好做的。机械行业是我们国家今后会重点发展的行业,而机械行业的生产制造必须要使用各种不同的机床特点是拥有高技术含量的机床设备,这类机床的市场需求还是比较大的,机械制造企业往往对这类的机床设备会比较喜欢的,从事这类机床销售相对而言是比较容易的。
三、金丝楠木可以做唢呐吗?
金丝楠木可以做唢呐,由 富程金丝楠木文化传播公司、巴塞罗那高等建筑学院、巴塞罗那大学美术学院、巴塞罗那LB23建筑设计事务所等机构联合推出的,“金丝楠——三千年的声音表达”。 呈现的是金丝楠木作品,却是可以说是3000年历史、发出声响的艺术品。
四、唢呐哨片用啥做?
1 .软硬要适度。制作唢呐哨片的芦苇杆要用手捏得动、不变形、而又有一定弹性为合适。撕去苇杆包皮看,发育正常,长势顺直,光滑无痕,洁白油亮,无虫蛀、无皱折、表皮显示出细小而均匀的竖(纵)向纤维纹的芦苇杆比较适宜制作唢呐哨片。
2 .把芦苇杆老皮表面轻轻从纵向撕开,里面露出的纤维层,要直顺、均匀、而有韧性,纤维的竖丝清晰且密度要稍宽些。
3 .粗细要合适。苇杆的外径在 0.5 —— 0.9 毫米左右之间的各种型号芦苇杆,适宜用以做各种不同大小唢呐哨片备用。
五、唢呐什么木头做的好?
适合制作唢呐的木料有以下几种:大红木,花梨木,枣木,酸枝木,乌木,红木,老红木,黑檀木,大叶紫檀木,小叶紫檀木。
唢呐(意大利语:suona),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也是中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由波斯传入,唢呐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成圆椎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称作碗),所以俗称喇叭。在台湾民间称为鼓吹,广东地区亦将之称为“八音”。
唢呐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经过不断发展,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
六、唢呐
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瑰宝——唢呐
中国拥有悠久的音乐传统,其中一种独特的乐器吸引了世界的注目,那就是唢呐。唢呐是一种古老的管乐器,具有独特的音色和悠扬的旋律,被誉为中国传统音乐的瑰宝之一。
历史渊源
唢呐起源于中国北方地区,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它最早出现在唐朝时期,最初是军队中的信号乐器。随着时间的推移,唢呐逐渐发展成一种完整的乐器,并在民间音乐中得到广泛应用。
唢呐的制作材料通常有竹子、铜管和兽皮等,结构简单而精巧,使用方便。乐器由一个笛管和一个簧片组成,通过呼吸和指法的协调演奏出优美的音乐。
音色特点
唢呐的音色独特而动人,被形容为"金属的嗓音"。它的音色宽厚且响亮,具有很强的穿透力。由于唢呐具有特殊的音域和音调,可以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情绪。
唢呐演奏时可以模仿各种自然声音,如鸟鸣、动物叫声等。这使得唢呐成为了许多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重要配乐。它能够将人们的情感与自然界相融合,为听众带来不同寻常的情感体验。
文化意义
唢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它是中国农村地区一种特有的民间音乐,与中国农民的生活和精神世界紧密相关。
唢呐在中国民间的婚礼、葬礼等场合中都有重要的表演地位。其悲壮的音色能够表达人们的情感,让人们在喜怒哀乐之间找到情感的寄托。同时,唢呐也经常在庙会、民间节日等文化活动中出现,成为了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传统音乐正经历着一次新的发展。唢呐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创新与传承。
一些年轻的音乐家和艺术家正在尝试将唢呐与其他音乐风格相结合,创作出新颖的音乐作品。他们引入了现代元素,使得唢呐音乐更具活力和吸引力。
同时,一些音乐学院和文化机构也致力于唢呐的传承与推广。他们组织演出、举办音乐比赛等活动,吸引年轻人对唢呐乐器的学习和参与。
结语
唢呐是中国音乐文化的瑰宝之一,代表着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文化的载体。
在现代社会中,唢呐的音乐魅力依然不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喜爱这种传统乐器。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唢呐能够继续传承和创新,为世界带来更多美妙的音乐。
七、唢呐的唢呐分类?
各地的唢呐都不尽相同,有大,有小,有粗犷,有柔和,种类甚多。小唢呐:杆长22~30厘米。
最常用的是杆长23厘米的(又称“三吱子”)。流行在广东、广西、福建、湖南和江西等省。音色柔和,多用来独奏或合奏,尤以与二胡等合奏更为动听,并常为歌舞伴奏,其中流行湖南的唢呐,还用于说唱音乐“唢鼓”的伴奏。各地所用的哨也不同,有芦苇的,有麦杆的,也有用褐紫色胶性虫壳的(但吹起来非常软)。江西会昌的唢呐,侵子是用银做的,上、下口直径相差特别悬殊,并在侵子下端至第八孔上端的管中,装有一个中空管,音响别具一格。与二胡等弦乐器一起合奏,婉转起伏,更为动听。流行于广东、广西、福建、湖南和江西等省海笛:玲珑小巧,发音却尖锐响亮,高亢冲霄。流行于江苏、浙江和安徽一带。
中唢呐:杆长32~40厘米。最常用的是杆长37厘米的(又名“黑杆子”)。流行于江苏、浙江和安徽一带。音量介于大小唢呐之间,音色柔和。多用于歌舞伴奏。中小唢呐,广泛流传于我国南方各省,北方称之为“南方唢呐”。中唢呐音量不大不小,用在歌舞伴奏中,非常悠扬。大唢呐:杆长42~57厘米。最常用的是杆长50厘米的(又名“大杆子”)。流行于东北、山海关和冀东一带。哨用芦苇制成,哨片多呈口袋状,吹起来声音低沉宏大,常用来吹奏大型乐曲。加键唢呐:20世纪60年代研制成功。杆上的音孔按十二平均律开列,健全了半音,转调方便。有高音、中音、次中音和低音四种,较传统唢呐音色丰富、音量增大,并扩展了音域。
客家唢呐客家唢呐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就“鼓手举于道路,往来人家,更阑不歇”。
客家唢呐分悲调和喜调,喜调轻快、欢乐,吹奏时激昂嘹亮、和谐悦耳;悲调深沉、低吟、委婉幽怨。在民间,唢呐有着深厚的根基,一般百姓家举办婚丧寿庆、乔迁新居、过年过节时都要请几个唢呐手来庆贺热闹一番,发展到今天,送子参军,开张剪彩也要请唢呐乐队。
八、陇东唢呐的唢呐溯源?
很高兴为您回答:
陇东唢呐现在已经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到过陇东的人都会为这里特殊的地形地貌而感叹。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了沟、塬、梁、峁等复杂丰富的地形地貌。
而艰难的农耕生活就是在这样的地形和更为严酷的节令条件下进行,深厚的农耕文化因此而形成并积淀。农耕活动是人的活动,人的活动是有生命的活动,有生命的活动就要抒发感受,抒发中产生了艺术。这里近邻陕北,相近的生存环境和生命感受产生了相近的抒情。陕北产生了民歌,陇东不但产生了陇东民歌、陇东歌谣、还有陇东道情、陇剧等艺术形式。
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一辈子有爬不完的山,种不完的地,唱不完的信天游,吹不完的唢呐。这点,也恰恰印证和练就了陇东人骨子里天生的豁达直率的性格,对生活和生命乐观坚韧的态度。
打我记事起,唢呐就在我的心底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时候,喜欢和小伙伴们围着看那些吹鼓手吹唢呐。他们吹唢呐的时候,聚全身肺腑丹田之力,面红耳赤,两边的腮鼓的肿胀,吹得严谨迈力。吹出的曲子厚重嘹亮,仿佛天生就能诠释陇东人深情的往事和深沉的喜怒。
一座塬上的唢呐声响起时,方圆沟壑峁塬上的人,都能听到。红白喜事,都能听得出。生活在陇东高原上的人,一生的喜怒哀乐,离不开唢呐深情嘹亮的演绎和表达,儿孙满月贺喜,婚丧嫁娶,各种民俗活动,都离不开唢呐。
而陇东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绣金匾》,以及由民歌改变的《东方红》不但当年唱红了解放区,而且以后唱遍了全中国。有歌的土地,必然是有音乐的土地。千百年来,黄土地上的人们一边耕作,又一边歌唱,歌唱自己对生命的感情,歌唱自己的喜、怒、衰、乐,从而产生了陇东的民间乐曲。
而这些乐曲按其来源大体有三种类型:一种是传统的曲牌,如《终南山》、《担水》、《黄鹤楼》、《辞朝》;第二种是与陇东地方戏曲音乐有紧密联系同名曲牌,如《元号令》、《水龙吟》、《水落玉》、《将军令》等;第三种是由陇东地方民歌演变而来的曲牌,如《绣荷包》、《小放牛》、《九连环》、《珍珠倒卷帘》等。这些乐曲在陇东总共有400多首。
我们村上有一对张姓父子,住在北山生产队。父子俩边种地边当吹鼓手。农忙的时候在家种地,农闲有人请他们时,就帮人顾事。名气七里八乡的人都知道,也喜欢请他们。他们吹的时间长、技术好,人憨厚老实,吹的时候也很卖力。
那时唢呐作为一种代代相传的手艺,传男不传女,所以当时会吹唢呐或吹得好的不多。而那个时候吹鼓手的酬劳也并不高,他们吹一天,主家一般会给他们端个“花红”,一般就是一瓶酒和两包烟,然后管上两顿饭。遇上家境富裕的主家,再给上一些钱财,后来大家日子过得富裕些的时候,酬劳也随之高了一些,一次二十、三十或五十。
唢呐从明朝传入陇东以后,就成为陇东人民抒发感情,呐喊生命,传承汉族乐曲的一种基本的乐器。
那些平时与父老乡亲们一道,吆着犁地的牛,喊着秦腔或者民歌的汉子们,遇上红白喜事,放下手中的犁耙,拿上心爱的唢呐,叫上伙伴们一道组成了“吹手班子”。走到一家家喜庆或悲哭的院落,把事主家的感受和他对生命的情绪透过那一个铜制的唢呐头,或雄宏苍凉,或细腻柔慢地吹向天空,吹到沟梁,吹进陇东人粗坜的耳膜,铺在他们那颤动了心田上,扎下那歌哭的根。
红事上可听到《状元游街》、《粉红莲》、《地里兔》《鬼推磨》、《寄生草》、《雪花飘》、《十二道春》、《太平年》、《相亲》、《四页瓦》、《张良卖布》、《得胜回营》。那热闹、豪放的乐曲,就是陇东人心灵上的“喜神”。白事上则可听到《雁落沙滩》、《抱灵牌》、《抑春》、《祭灵》、《吊孝》、《哭长城》、《悲调》、《反平调》、《哭皇天》、《观影谱》、《奠酒词》、《抑金娘》等,那痛苦悲怆的曲调,就是陇东人千百年来生命中所积淀了悲苦之情。黄土地上这些土生土长的泥腿子艺术家,就这样把陇东的民间乐曲一首首地耳听心记的传承下来,并且在不懂乐谱的情况下,唢呐手一代传给一代。
四百多年来,代代相传,从不间断。并且逐渐发展成为一支六千多人的庞大的音乐队伍。他们吹奏在陇东的沟沟塬塬上,滋润着、活泛陇东人干竭的心田, 陇东唢呐已经成为一个民间音乐艺术的活化石和博物馆。
如今,人们过事的方式也都讲究了,吹拉弹唱的器乐工具也更先进高级了。村里人过红白喜事的时候,开始喜欢请电子乐队,配上主唱,看起来是热闹,可总让人觉得缺少了什么。吹鼓手这个行业,在被时代淘汰,从事吹鼓手的人也越来越少。可陇东唢呐,是陇东民俗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陇东民俗文化中一块瑰丽的宝石和活化石。
令人欣慰的是,2006年庆阳唢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陇东唢呐的申遗成功,实现了对陇东唢呐的有效保护和传承。我想,做为一名庆阳人,不论何时,都会怀念深深融入陇东人血脉的陇东唢呐。
以上就是陇东唢呐的历史渊源,以及发展现状。
望采纳,谢谢!
九、做唢呐杆的苏木是哪种?
地区不同用的类型也不同
小唢呐:杆长22~30厘米。最常用的是杆长23厘米的(又称“
三吱子”)。流行在广东、广西、福建、湖南和江西等省。音色柔和,多用来独奏或合奏,尤以与二胡等合奏更为动听,并常为歌舞伴奏,其中流行湖南的唢呐,还用于说唱音乐“唢鼓”的伴奏。
中唢呐:杆长32~40厘米。最常用的是杆长37厘米的(又名“黑杆子”)。流行于江苏、浙江和安徽一带。音量介于大小唢呐之间,音色柔和。多用于歌舞伴奏。中小唢呐,广泛流传于我国南方各省,北方称之为“南方唢呐”。中唢呐音量不大不小,用在歌舞伴奏中,非常悠扬。
大唢呐:杆长42~57厘米。最常用的是杆长50厘米的(又名“大杆子”)。流行于东北、山海关和冀东一带。哨用芦苇制成,哨片多呈口袋状,吹起来声音低沉宏大,常用来吹奏大型乐曲。
十、长唢呐短唢呐区别?
长唢呐和短唢呐是两种不同的中国民族管乐器。主要区别如下:
1. 长度不同。长唢呐的长度约为1米左右,短唢呐的长度约为0.5米左右,远短于长唢呐。
2. 音域不同。长唢呐的音域更宽广,约3个八度,短唢呐的音域较窄,约2个八度。长唢呐可以发出较低和较高的音,短唢呐的音高限制更大。
3. 吹奏方式不同。长唢呐采用双吹奏法,即一人控制吹口和闭孔,一人控制指孔。短唢呐采用单吹奏法,一人同时控制吹口、闭孔和指孔。
4. 发音不同。长唢呐的音色更浑厚深沉,短唢呐的音色更清脆高亢。
5. 使用场合不同。长唢呐更适用于室外场合,声音更加洪亮。短唢呐适用于室内场合,声音较柔和。
综上,长唢呐和短唢呐虽然都是唢呐类乐器,但因长度、音域、吹奏方式等差异,二者的音色和使用场合存在较大区别。长唢呐声势更加宽广雄浑,短唢呐音色更加清脆流畅。但无论哪种唢呐,都体现了中国民族管乐器的魅力。
希望以上解释能帮助您理解长唢呐和短唢呐的主要区别。如果您有任何其他疑问,欢迎提出,我将持续解答。